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
开发与保护规划
二○一二年二月
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
开发与保护规划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印
二○一二年二月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2〕2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公厅,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目 录
一、形势与要求.... 2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的成绩... 2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8
(三)“十二五”时期应对的挑战... 11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目标... 15
(三)战略重点... 22
三、主要任务.... 25
(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5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27
(三)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9
(四)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32
(五)提高地质矿产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34
(六)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37
(七)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38
四、重点工程.... 39
(一)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 39
(二)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工程... 40
(三)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41
(四)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42
(五)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 42
(六)地质矿产资源保障工程... 43
(七)“绿色矿山”建设工程... 44
(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45
五、保障措施.... 49
(一)严格实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9
(二)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建设... 50
(三)创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和政策... 51
(四)健全国土资源保护的共同责任体系... 53
(五)提高国土资源科技保障能力... 53
(六)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 54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编制《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本规划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为依据,重点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全省“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国土资源领域面临的形势和重大问题,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阐明“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江苏资源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
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
“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土地调控的决策部署,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重大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遵循“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准则,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用地效益、国土综合整治、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1、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力保护
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规模,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先后建立5个国家级、7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010年,全省耕地总面积为473万公顷(7095万亩),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21.53万公顷(6323万亩)。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着提高
省委、省政府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及下降率纳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增强了各级节约用地意识。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全面实行工业、经营性用地市场配置。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和集约利用考核评价制度及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修订《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2006年版)》,对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154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40903亿元,建设用地总量增加18.1万公顷(271.5万亩),增幅为9.2%,比“十五”时期减少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建设用地总量增加9.4公顷,是“十五”时期增加量的一半;全省每年土地供应量中有偿使用比例超过80%。
3、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稳步开展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有效提高全省耕地质量,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65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在各地建设了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不仅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也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通过多渠道投入资金14亿元,治理露采矿山近400处,治理恢复面积3600多公顷,在南京、镇江、苏州、无锡等地建立了一批初见成效的矿山整治示范工程。
4、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省认真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农村土地调查成果通过国家审查,汇入国家级数据库。县城以上城镇土地调查全部完成,调查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增加开展了县城镇以下一般城镇的土地调查工作,完成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建立了省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张图”本底库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雏形。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为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奠定了基础。
5、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全面开展了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10年2月获国务院批准,市级规划成果正在审查报批,县乡级规划成果陆续编制完成。完成了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获国土资源部批准,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取得显着进展,13个市级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宜兴等10多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市、区)开展了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江苏省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陆续编制完成并进入审批阶段。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对重大产业项目由省实行用地计划“点供”,有效提高了用地效益。在全国首批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了“先垦后用”挂钩模式。严格依据矿产资源规划设定探矿权、采矿权,进一步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6、“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从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出发,自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按照“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原则,先后批准实施47个“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规划方案,涉及土地规模59887.66公顷(89.83万亩),预计新增耕地9012.45公顷(13.52万亩),可盘活建设用地6446.65公顷(9.67万亩)。
7、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成果显着
积极拓展地质找矿新机制,全省“十一五”时期矿产勘查累计投入10.1亿元,新发现矿产地41处,其中,大型以上矿产地14处,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8处。全省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稳步增加,固体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增加近3500亿元。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效期内探矿权项目共有188个(不包括油气勘查项目),勘查面积922.95平方公里,共发现矿产133种,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67种。全省已查明资源储量并列入《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的矿产地共606处,形成了一批优势矿产、潜在优势矿产和特色矿产。
稳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全省出让探矿权503个,有偿出让价款5279万元;出让采矿权4797个,有偿出让价款86511万元。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在创新开山采石矿山监理制度、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改革、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8、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制度,全面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通过实施苏锡常、沿海地区及徐州煤炭塌陷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使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镇江、南京、连云港等地诸多滑坡、崩塌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
“十一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的压力较大。二是一些地方土地利用仍然较为粗放。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纠正,节约集约用地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省耕地保有量调节空间很小,特别是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比较,耕地保护任务更为艰巨,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更加困难。四是少数地区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干部依法用地意识还不够强,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五是地质服务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地质找矿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矿业权市场发育不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肩负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
1、“两个率先”宏伟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是“十二五”时期江苏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省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矿产资源刚性需求进一步加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动全省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对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破解资源供需矛盾、拓展资源利用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赋予“两个率先”新内涵新标准,不仅体现为发展进程率先,而且体现为发展水平领先,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面对“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如何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水平,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考验。
2、“三化”同步推进要求统筹协调国土资源保障和保护
“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必须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尤其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同步推进的紧迫任务。能不能不失时机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全省78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900万务农劳动力的增收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省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土地特别是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江苏的特殊省情和突出矛盾。“三化”同步推进要求统筹协调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3、“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切实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二五”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江苏的资源省情决定了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再不能走盲目扩张、粗放浪费、过度消耗资源的老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切实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源矿产资源供给结构,加强绿色矿业建设,缓解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底,我省耕地面积为473万公顷(7095万亩),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规划目标为475.13万公顷(7127万亩),比2010年多2.13万公顷。“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建设用地需求将保持旺盛态势,必然以占用相当数量的农用地为代价。因此,耕地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供地压力继续偏紧。同时,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因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2、矿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外依附度高
预计到2015年,江苏省需求量比较大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铅、锌、金、银、石膏、岩盐、高岭土、水泥用灰岩、农业化肥用矿产资源等。除石膏、岩盐、高岭土、凹凸棒石粘土、水泥用灰岩保证程度较高外,其它主要矿产资源均有较大缺口,供求形势比较严峻。一些重要矿产品省内供给不足,相当数量的石油、煤、富铁矿等矿产品需调入。能源类矿产探明储量增幅低,能源消耗量大。省内能源矿产生产量增长不大,将长期依赖省外或国外购入。
近几年来全省石油、煤、铁等重要矿产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保证程度继续降低,自给率分别为7.6%、11%、5%,对外依存度高;江苏其他非金属矿资源虽然丰富,但受环境保护的要求制约,开采空间小,自给能力也将逐年降低。
专栏2 :江苏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类
资源储量保证程度“充足”的矿种:熔剂用蛇纹岩、芒硝、盐矿、石膏、泥灰岩、膨润土、沸石矿、建筑用砂石料和饰面大理岩等。
资源储量保证程度“丰富”的矿种:金红石、铌钽矿、凹凸棒石粘土和陶瓷土矿。
资源储量保证程度“短缺”的矿种:煤炭、锶矿、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化肥用蛇纹岩、磷矿和硫铁矿。
资源储量保证程度“紧缺”的矿种:石油、铁矿、铅锌矿、方解石。 |
3、“绿色江苏”和生态省的目标对国土资源保护提出挑战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未来五年全省将新增造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这对“十二五”期间的资源保护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林地面积扩大的任务,另一方面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硬约束,同时又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压力。因此,既要加强国土资源的整治力度,又要加强矿山复绿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将绿色矿业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专栏3 :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业
绿色矿山、绿色矿业指的是以矿产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矿区和谐为主要目标,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要求,追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 |
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行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坚持“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准则,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省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立,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和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进一步巩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国土资源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国土综合整治取得实质进展,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基本建成防灾减灾体系。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建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体制。
1、国土资源保护目标
到2015年末,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75.13万公顷(7127万亩),确保421.53万公顷(6323.0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编制实施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完成10个地质遗迹区域调查与评价、4个地质遗迹专题调查研究;一些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建成8个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4个地质遗迹保护点、4个地质博物馆;基本建成地质遗迹管理体系。
2、国土资源供给目标
规划期内,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控制在10万公顷(150万亩)以下,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8万公顷(120万亩)以内。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缺口较大,为缓解供需矛盾,除了国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供应外,还要立足于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力度。各项建设优先使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规划期内,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措施,挖掘低效建设用地潜力不低于3.33万公顷(50万亩)。
城镇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例由2010年的34.52%调整到2015年的42%。
重要矿产的“攻深找盲”取得重大突破,危机矿山的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力争新发现矿产地30—40处。
3、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7.31万元/公顷提高到2015年的61.11万元/公顷。
提高开发区工业用地门槛。苏南、苏中、苏北的每亩土地工业项目投入分别不低于350万元、280万元、230万元项目,亩均产值不低于520万元、320万元、280万元。
矿山结构和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矿山数量进一步减少,全省矿山数量减少17%左右;大中型矿山比例力争达到25%。
4、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力争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面积8万公顷(120万亩)以上,确保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其中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3.2万公顷(48万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可增加耕地1.2万公顷(18万亩),未利用地开发可增加耕地3.6万公顷(54万亩)。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得到加强,生态矿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苏南地区全面完成关闭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苏北地区禁采区内关闭露采矿山的治理工作基本完成,治理关闭露采矿山宕口600个,矿区恢复治理面积达2200公顷,采煤塌陷地治理率提高到40%,已关闭的砖瓦用粘土矿山废弃地复垦率提高到90%以上。实行综合利用的矿山比例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绿色矿山和生态示范矿山。
表1 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
“十一五”
完成情况 |
“十二五”
规划目标 |
指标
属性 |
国土
资源
保护
目标 |
耕地保有量 |
473万公顷
(7095万亩) |
475.13万公顷
(7127万亩) |
约束性 |
基本农田面积 |
421.53万公顷
(6323.00万亩) |
421.53万公顷
(6323.00万亩) |
约束性 |
地质遗迹保护目标 |
3个国家级、3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国家矿山公园和1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
建成8个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4个地质遗迹保护点、4个地质博物馆 |
预期性 |
国土
资源
供给
目标 |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 |
10万公顷
(150万亩) |
10万公顷
(150万亩) |
预期性 |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
8.12万公顷
(121.8万亩) |
8万公顷
(120万亩) |
预期性 |
建设用地内部挖潜 |
2万公顷
(30万亩) |
≥3.33万公顷
(50万亩) |
预期性 |
发现新矿地 |
41处 |
30—40处 |
预期性 |
国土
资源
节约
集约
利用
目标 |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 |
37.31万元/公顷 |
61.11万元/公顷 |
预期性 |
开发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 |
|
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不低于350、280、230万元/亩 |
预期性 |
开发区工业项目亩均产值 |
|
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不低于520、320、280万元/亩 |
预期性 |
城镇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例 |
34.52% |
42% |
预期性 |
大中型矿山比例 |
22% |
25% |
预期性
|
国土
资源
综合
整治
目标 |
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面积 |
9万公顷
(135万亩) |
8万公顷
(120万亩) |
约束性 |
其中 |
土地整理增加耕地 |
2.7万公顷
(40.5万亩) |
3.2万公顷
(48万亩) |
约束性 |
土地复垦增加耕地 |
1.35万公顷
(20.25万亩) |
1.2万公顷
(18万亩) |
约束性 |
土地开发增加耕地 |
4.95万公顷
(74.25万亩) |
3.6万公顷
(54万亩) |
约束性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
实施治理项目近400个,治理面积3600公顷 |
矿区恢复治理面积达2200公顷,采煤塌陷地治理率提高到40% |
预期性 |
1、切实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土资源基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有效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各业经济发展用地。集中力量加强资源勘查,规范开发秩序,充分利用省内、省外资源和市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的国土资源支撑。
2、实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强化国土资源节约意识,全面实行国土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促进资源利用向内涵集约利用转变。实行土地资源利用总量控制: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形成倒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机制,主要通过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来满足资源需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减少低效利用资源的需求,禁止浪费资源和不合理利用资源的需求;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3、实施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战略
江苏省内的区域差异及对土地的需求程度,客观上要求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必须采取区域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战略。
苏南地区继续以特大、大城市为核心,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土地利用上要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合理配置增量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合理调整农用地的利用结构,加强地力建设,促进农用地经营的市场化、规模化;鼓励该地区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有效集聚资源,有效统筹城乡发展;深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资源集约型社会要求,大力开展国土资源整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苏中地区着力抓住沿海与沿江开发的重大机遇,优化港口资源开发和整合,保障以制造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适当强化对农村建设用地的集聚,保障城镇工业集中区的合理用地需求;推动农田示范区建设,稳定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努力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
苏北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保障沿陇海线产业带新型工业化的合理建设用地需求和基础设施用地;鼓励农村劳动力向苏南、苏中转移,适当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苏南、苏中的发展保留适当的后备空间;加大农田示范区建设,优化农用地的利用结构,按照“积极复垦、鼓励整理、适度开发”的原则,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易地补充耕地的有偿方式,保障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
4、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方向转变。继续严格资源数量管控,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管和服务。加强国土资源质量管理,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资源质量管理。加强国土资源生态管理,注意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拓宽资源利用和服务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对全省土地、矿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管理等各类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的汇集、整合,形成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全面掌握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建立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推进管理业务网上运行,规范审批管理。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实施“国土资源科技人才创新工程”,推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发展土地资源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发展地质科技理论与应用技术,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对策研究,提高防灾能力。加强国土资源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国土资源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国土资源队伍建设,全面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健全完善国土资源产权管理和争议裁决制度,合理划分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事权。
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
1、切实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责任
按照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75.13万公顷(7127万亩)的目标,严格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地、上图、入网及实时监管系统,到2015年,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21.53万公顷(6323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并确保补充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不低于已占用的面积和质量,保护责任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规范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将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动态监测和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系统。加强监督管理,稳定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位置,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开展占用和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确保不因建设占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按照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严格控制各类、各业建设占用耕地。优化耕地资源空间布局,耕地保护重心向苏北地区适度转移。严格实施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和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和布局。科学确定各类城镇的规模和布局,切实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占用耕地。“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控制在10万公顷(150万亩)左右,其中占用耕地8万公顷(120万亩)左右。到2015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70万公顷(1050万亩)以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到96.67万公顷(1450万亩)左右。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形势下,依据经国务院批准的《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科学安排“十二五”用地目标,努力保障经济发展合理用地需求。
1、稳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年均供应量
规划期内,参照“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基本态势,稳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年均供应量,在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根据国家下达年度用地计划、建设用地需求和利用状况,制定全省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分类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等计划指标。
2、加大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引导和推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加大对城镇闲置地、空闲地、低效使用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与整治力度,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盘活挖潜。鼓励和引导工矿企业通过依法转让、出租、内部调整等途径盘活存量土地,控制新建、扩建项目用地,充分发挥存量土地资产的效益。
3、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权责挂钩”的原则,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先垦后用”挂钩模式,规范有序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充分利用未利用地
为顺应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根据国家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不影响入海河道排水及水工程安全、生态安全和确保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将部分沿海地区的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并在编制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时予以落实。
1、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检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和空闲、闲置土地进行认定和合理处置。规划期内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提升开发区工业用地门槛
根据国家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对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规划期内提高全省开发区工业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苏南、苏中、苏北的每亩土地工业项目投入分别不得低于350万元、280万元、230万元项目,亩均产值不低于520万元、320万元、280万元。
继续深入开展开发区和重点区域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考核结果在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分配中的权重,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经评价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开发区,可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权限和程序申请扩区和升级。完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和考核制度,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标准,通过评价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和建议,切实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3、严格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制度
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供地审查时,依据《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要求,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时序和条件;在规划实施、土地管理和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容积率、土地使用强度的规定;合理限定公益性设施、景观性绿地、广场的用地规模;对工艺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必须建设多层厂房;鼓励开发区建设多层厂房,提供中小企业使用。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制度。加强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协作,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批前审查、批中规范、批后监管,及时掌握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度。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4、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和完善工业、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积极探索限房价竞地价、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出让模式。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对涉及经营性质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可以协议方式供地,结果向社会公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在明晰产权、用途管制、规划控制的基础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租赁、转让、出租等方式依法流转,允许依法抵押。
1、土地整理
农地整理类后备资源主要为其他农用地(包括田坎、沟渠、坑塘水面、设施农用地和农村道路等)。2010底,全省其他农用地面积达140.59万公顷(2108.87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23%。通过对零星地、闲散地进行有效利用,对中低产田进行沟、渠、路、林合理布局规划,增加有效农用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地生产力水平。根据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适宜性和资金投入能力的综合研究,全省各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力争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3.2万公顷(48万亩),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40%。
2、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主要针对一部分工矿废弃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我省工矿废弃地较多,其中煤矿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徐州市铜山县和沛县。根据生态适宜性原则,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各单元内待复垦区域的面积和通过复垦可增加的耕地数量,“十二五”期间,全省力争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增加耕地1.2万公顷(18万亩),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15%。
3、未利用地开发
2010年,江苏省未利用地面积有197.83万公顷(2967.4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16%,其中,未利用土地12万公顷(180.07万亩),其他土地185.82万公顷(2787.34万亩)。可见,全省未利用土地比重很小,开发潜力不大。
江苏省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沿海,增加耕地潜力最大的也是滩涂围垦。根据2008年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国家908专项江苏部分),全省沿海滩涂围垦总面积50.02万公顷(750.25万亩),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7万公顷(46.12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46.94万公顷(704.13万亩);含辐射沙脊群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8万公顷(302.63万亩)。依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到2015年,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总规模为8.67万公顷(130万亩),其中,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分别为4.73万公顷(70.9万亩)、1.55万公顷(23.3万亩)和1.85万公顷(27.8万亩)。
“十二五”期间,全省力争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3.6万公顷(54万亩),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45%。
(五)提高地质矿产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1、统筹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目前,全省急需矿种的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基本完成,地下水战略水源地的勘查及建设方案制定取得实质性进展,地质矿产勘查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部分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有所改善,部分危机矿山资源短缺程度得到缓解。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大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勘查开发。进一步加大徐州、丰沛煤田探明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加大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力度,开展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示范工程试点,推动全省地热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
大力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和找矿潜力区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地质找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优先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勘查与综合利用评价以及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商业性地质勘查新机制。针对全省划分的5个Ⅲ级成矿(区)带的各自特色,结合全省和区域发展的需求,在成矿(区)带和经济区带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潜力矿种的勘查工作。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江苏段)宁芜、宁镇重点勘查区,加强攻深找盲工作力度,力求取得找矿新突破。
2、积极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思路,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利用财政资金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为矿产勘查活动提供所需的地质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资料;利用地质勘查基金分担部分市场不愿承担的找矿风险;创新矿业权管理模式,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结合成矿地质条件与地质工作程度部署整装勘查工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在实现快速找矿突破的同时,通过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充分调动投资主体、勘查作业主体和找矿人员的积极性。
主动探索政府与企业多方联动、各种资金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协调发展的运作模式,坚持制度创新,构建整装勘查保障机制。在矿产远景勘查区、主要矿床的周边或深部延伸部位设立省级矿产资源勘查预留区块,在规划预留区内除国家和省级财政出资勘查项目外,原则上不受理其他新设探矿权申请。
切实加强对已有矿业权的监督与管理。督促探矿权人按照统一部署、整装勘查的要求开展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与成果质量。
在加大省内找矿力度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鼓励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赴省外、境外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积极支持和加快推进地勘单位改革,为成功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3、增强地质公共服务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宽地质工作服务新领域,全面加强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质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集成化等工作,提升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集群化、产业化水平。建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的有效集聚和共享,实现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及时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服务产品。
(六)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按照“有序有偿、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促进矿业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鼓励矿山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利废、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型、环保型转变,推进矿产开发利用向生态矿业发展。
1、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空间管制制度
按照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保护矿区和重点开采区的管制要求,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布局,优化矿产资源利用的结构。
2、实施矿山开采最低规模标准
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型矿山企业,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组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矿业公司、企业集团和一批矿产品深加工现代化企业,延伸拓展矿产品产业链条。到2015年,全省开采非砖瓦用粘土矿山中,大中型矿山比例提高到60%。重点整合开山采石和砖瓦用粘土矿山,其中,开山采石矿山控制在400家左右,砖瓦用粘土矿山减少到1400家以内。
3、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对矿山开采环节的管理,监督矿山提高资源回收率,鼓励开发利用低品位和尾矿资源,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矿产品深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和循环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
1、大力开展生态矿业建设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由末端治理方式向从设计开采到闭坑的全过程预防治理方式转变,推广应用矿山地质环境重建、“三废”综合利用、山体复绿、洁净开采与利用等实用技术,创新环境价值评估、适宜性评价和优化决策等管理方法。
2、严格保护有限山体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从山体资源重要性和山体资源敏感性等角度,建立山体资源评价体系,分析矿山开发等活动对山体资源造成的影响程度,开展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划定工作,划分山体资源保护的等级和恢复(重建)区域,严格落实山体资源保护措施。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对城市规划区、旅游风景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露天开采矿山,进行复绿、造林及山体景观修复,显着改善采矿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状况。通过构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鼓励发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产业,有效挖掘矿业废弃地的利用潜力。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以及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制度,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实施重点地区危害人群多、潜在损失大的隐患点、危险点的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构建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
通过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探索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
按照国家对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各地的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使示范区农田达到:土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则;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达;防护林网配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集中投入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的长效管理。
全省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涉及土地整理总面积35万公顷(525万亩),新增耕地1.2万公顷(18万亩)。
沿海滩涂是我省重要的耕地补充区域,是全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障,对经济发达、后备资源匮乏的沿江地区特别是苏南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总体部署,规划期内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总规模为8.67万公顷(130万亩),其中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分别为4.73万公顷(70.9万亩)、1.55万公顷(23.3万亩)和1.85万公顷(27.8万亩)。“十二五”期内,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工程分为两期加以建设,其中,2010—2012年期间,滩涂围垦总规模为4万公顷(60万亩),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分别为2.17万公顷(32.6万亩)、0.82万公顷(12.3万亩)和1.01万公顷(15.1万亩);2013年—2015年期间,滩涂围垦总规模为4.67万公顷(70万亩),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分别为2.55万公顷(38.3万亩)、0.73万公顷(11万亩)和0.85万公顷(12.7万亩)。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建设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引导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资源;通过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稳健有序推进新一轮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黄河故道沿线是我省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苏北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和绿色生态长廊。该工程以开挖中泓、疏浚河道、平田整地及营造沿线防护林带为手段,突出增地造地,以新增耕地和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粮棉油、林果渔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和相应的农村产业结构,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预计“十二五”期间,可增加耕地1.5万公顷(22.5万亩)。
该工程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对分散布局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复垦,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十二五”期间,依托“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土地整治项目,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总面积约为4万公顷(6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3.3万公顷(49.5万亩)。
组织开展基础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平台建设。对多年来我省已经取得的大量基础地质资料,通过实施全省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资源集群、重要钻孔数据库、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集群体系、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等项工程,有效集聚、共享和深度开发各类地质资料,减少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促进地质工作健康高效发展。
组织开展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大基础地质矿产工作。特别是在重点找矿区域内、已有矿山外围及深部明确重点勘查区,重点部署勘查项目。根据我省对战略应急水资源的需要,开展省内主要经济带及大中城市地下水战略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争取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建设一批后备资源基地;显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效增加资源供给能力;积极推动矿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鼓励和引导投资人按规划规模化、集约化开采省内重要和优势矿产。重点是全省划定的徐州地区煤炭、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等15个重点开采区内的矿产资源。
围绕重点开采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延伸产业发展链。在全省重点加强7个矿业经济区的建设(包括徐州矿业经济区、连云港磷化工矿业经济区、淮安石盐芒硝化工矿业经济区、淮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矿业经济区、南京矿业经济区、金坛盐盆盐化工矿业经济区、溧阳宜兴水泥矿业经济区),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矿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按照“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主体、协会促进、政策配套”的原则,对照绿色矿山的基本条件,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社区和谐为主要目标,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导向,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业。
规划期内,以金坛盐矿、韦岗铁矿、徐州煤矿、栖霞山铅锌矿等为试点矿山,分批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工作,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的要求。到规划期末,全省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保护81个开山采石禁采区33条禁采带内的山体资源,重点是环太湖风景区、沿沪宁线、徐州城市区、连云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等必须达到山体稳定,基本复绿。
实施都市发展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交通干线两侧可视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治理关闭露采矿山宕口600个,矿山恢复治理面积2200公顷(3.3万亩)。
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历史遗留问题由政府负责”的原则,实施采煤塌陷地、砖瓦用粘土矿山、采矿废弃地、停产盐田土地复垦项目,总面积5880公顷(8.82万亩)。
表2 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工程
工程名称 |
实施内容 |
预期成果 |
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 |
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探索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 |
全省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涉及土地整理总面积35万公顷(525万亩),可新增耕地1.2万公顷(18万亩)。 |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工程 |
按照《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总体部署,规划2011~2015年,围垦总规模为8.67万公顷(130万亩)。 |
通过围垦,可增加农业、生态、建设用地分别为4.73万公顷(70.9万亩)、1.55万公顷(23.3万亩)和1.85万公顷(27.8万亩)。 |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安排并实施适度规模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 |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
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
以开挖中泓、疏浚河道、平田整地及营造沿线防护林带为手段,突出增地造地,以新增耕地和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质量为目标,将黄河故道沿线建成苏北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和绿色生态长廊。 |
“十二五”期间,可增加耕地1.5万公顷(22.5万亩)。 |
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 |
对分散布局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复垦,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
“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总面积约为4万公顷(6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3.3万公顷(49.5万亩)。 |
地质矿产资源保障工程 |
开展基础地质资料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平台建设、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四个专项工程。在重点找矿区域、已有矿山外围及深部明确重点勘查区,重点部署勘查项目。开展江苏省主要经济带及大中城市地下水战略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 |
有效集聚、共享和深度开发现有的海量地质资料;建设一批后备资源基地;显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效增加资源供给能力;积极推动矿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
“绿色矿山”建设工程 |
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业。规划期内,以金坛盐矿、韦岗铁矿、徐州煤矿、栖霞山铅锌矿等为试点矿山,分批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工作。保护81个开山采石禁采区33条禁采带内山体。 |
重点是环太湖风景区、沿沪宁线、徐州城市区、连云港云台山风景区,到2015年达到山体稳定,基本复绿。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
主要是都市发展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交通干线两侧可视区矿山地质环境。对采煤塌陷地、砖瓦用粘土矿山、采矿废弃地、停产盐田复垦。 |
治理关闭露采矿山宕口600个,矿山恢复治理面积2200公顷(3.3万亩)。土地复垦面积5880公顷(8.82万亩)。 |
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
建立完整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在完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建立我省完整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推进全省矿权审批、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土地复垦等项目的矿产资源规划审查工作。
全面实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各类规划和批准、核准各类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市、村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衔接,必须符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强化土地利用计划调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农用地转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任何地方都不得超计划批地用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计划必须落实。对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国防等独立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与城镇村建设用地分类编制计划。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统筹安排新增用地和存量挖潜,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内年度用地审批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监督管理。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重点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与评价,特别是城市扩张迅猛、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强化土地利用动态管理。结合先进地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经验,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建成覆盖全省的点、面结合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依托国家遥感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适时监测违法占地情况,协助开展执法检查。
开展国土生态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状况进行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污染角度评价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为农林、水务、环境等部门提供基础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建设沿海滩涂、沿江产业带及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加强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扩大城镇地价调查和监测范围,健全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地价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完善全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络,加强地价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和长效监测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深化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土地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和市场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发布系统。
全面开展城镇、农村、开发区土地、土地集约利用专项调查、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与集约利用潜力分析,摸清全省土地利用水平和潜力,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引导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居民进城进镇,有序推进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适度集中居中。严格确定开发区的范围和界限,防止盲目新建或扩建开发区,提高现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在鼓励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的同时,建立区域工业用地门槛制度,严格执行规划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单位用地的产出标准,理性选择土地利用主体与方式。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采取依法改变用途、临时使用等多种途径进行处置。采取互换或调整等鼓励办法,促进城镇空闲土地的开发利用。
广泛应用价格、财税等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国土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开发贫矿、难选冶矿、微细粒矿、多金属共生矿的呆滞矿产,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扶持和引导矿山企业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现代采选冶技术。提高矿产资源选冶综合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在重点矿山探索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四)健全国土资源保护的共同责任体系
完善国土资源考评体系。将国土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重要指标(包括实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的面积和质量、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落实责任体系,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社会共管体系。
建立土地和矿产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各级地方政府纵向责任机制,明确并落实各级地方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建立相关部门横向联动遏制机制,发挥各部门的监管作用,最大限度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建立各级执法机构协作配合机制,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果。
实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科技兴地”战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国土资源利用规划管理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系统,实现规划实施管理自动化和bt365体育在线投注_bat365标准版_bet28365365资源的共享。推广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规划修编与实施管理效率。
加强国土资源系统队伍的专业教育。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管理能力。依托省内重点大学与科研机构,发展集成化、数字化国土调查与监测技术。发展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理论,提高国土资源合理配置能力。
提高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水平。发展低品位、难选冶和复杂共生矿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尾矿等固体废物利用技术,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明显提高资源利用率。
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制度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把规范行政权利的行使、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土资源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提高国土资源制度建设质量。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制定并完善江苏省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制定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办法》、《江苏省地热资源管理办法》,修订《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江苏省国有土地储备办法》、《江苏省土地登记办法》等,基本形成适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要求、比较完善的国土资源法规政策体系。
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深入扎实的国土资源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社会依法用地、依规划用地的意识,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要求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深入开展土地和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加大土地和矿产执法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深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活动,促进全社会依法、集约、高效用地。